1.(中暑)分為三種
熱痙攣:高溫環境過度運動後造成的疼痛、不自主肌肉抽搐現象,常出現在大量流汗導致的體液電解質不平衡。
熱衰竭:過度的流汗、導致身體的水分不足、而出現休克的情形心跳快、血壓低、頭痛、情緒激動、噁心嘔吐、協調能力下降、虛弱頭暈、可能會抽筋,體溫小於
40.6度C。
中暑:身體呈現乾熱、無明顯出汗或少量出汗導致身體溫度上升,體溫大於40.6度C,合併意識錯亂、頭昏、步態不穩、異常行為、不適當的語言、癲癇及昏迷。
2.感冒or中暑傻傻分不清楚~
中暑:身體發熱、煩躁不安、易怒、口乾舌燥、流汗減少、頭昏腦脹、精神不濟、全身無力、沒有食慾、少尿or膿尿、有時候會流鼻血,表現出來症狀為「悶
1.老齡人:由於皮膚汗腺萎縮和循環系統功能衰退,肌體散熱不暢、容易中暑。
2.孕產婦:因為懷孕或產後體力消耗大,身體虛弱,如果長期逗留在通氣不良、溫度較高的室內,就容易中暑。
3.嬰幼兒:嬰幼兒的各系統發育不夠完善,下視丘體溫調節功能未成熟,皮下脂肪又比較多,對散熱不利。
4.心血管病患者:炎熱天氣會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經興奮,加重心血管的負荷。尤其是心臟功能不全的,他們體內的熱量不能及時散發而積蓄,所以容易中暑。
5.糖尿病患者:糖尿病患者的機體對內外環境溫度變化反應遲鈍,雖然熱量已經積蓄在體內,但病人的自覺症狀卻出現得較晚,容易中暑。
6.感染性疾病患者: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,因為細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體產生內源性致熱原,讓機體產熱加速。炎症還能使機體釋放出一些物質,使血管痙攣收縮,更不利於散熱而容易中暑。
7.營養不良的人:營養不良的人因為營養素的缺乏導致血壓下降,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縮。他們還容易反覆腹瀉,導致脫水和電解質紊亂,導致中暑。
8.正在服藥的患者:服用抗組織胺藥、抗膽鹼藥、安眠藥等的人也會血管收縮,使體溫調節中樞發生障礙,也容易造成中暑。
6.中暑初步處置
1.將病患移至陰涼處。
2.去除上衣及外褲。
3.評估意識狀態及生命現象。
4.若有嘔吐,則左側躺以避免吸入性肺炎。
5.如果體溫大於40.6度C,將患者淋濕以電扇吹拂,並將冰袋置於頸部、腋窩及鼠膝。
6.若已流失過多的體液時,可補充含有鹽份的水(每公斤水含0.1-0.15公克的鹽份)。
7.若尿量排出減少,給予冰電解質溶液,千萬不要給予純水。
8.將病人置放於開放性且空氣流通之運輸工具上,聯繫119勤務中心,儘速後送就醫。運送時並持續降溫治
療。
9.已有顫抖或溫度已降低至 38度C 時,則停止降溫。
有任何想法或問題,歡迎寫信:amylii08080@gmail.com
line:qwasd0806449
很歡迎一起討論、分享!
一位熱愛棒球的小小護理師~